須彌山是印度教與佛教宗教觀裡的世界中心,在教義裡,世界分成三個部分:
天界(天神、星辰與仙人的居所)、人界(人類、動物和精靈的所在)
、地下世界(屬於阿修羅及龍族)。
眾神的居所—須彌山,便是這片大地的中軸,高達八萬四千由旬(古印度單位,公牛掛軛走一日的距離),底寬一萬六千由旬,由黃金、水晶和白銀構成。
日月星辰在風的驅使下,環繞在須彌山的山腰之間行進。山頂則有許多佈滿寶石的山峰,並傾瀉著永遠潔淨的恆河之水。
人界(Bhu Loka),在須彌山周邊,共分為四大部洲,洲與州之間隔著大海,我們所在的地域被稱為南贍部洲。
東方的拔德羅濕婆洲是吉祥的地方,天帝在此灌頂稱王。這裡的居民皮膚白淨又美麗,以加波羅樹液為食,壽命有一萬歲。
三界位在一片平坦的大地上,作為八方守護者的大象在大地下方支撐著。每當大象噴嚏或甩動尾巴,大地便會開始震盪。而這八隻巨象,又站立在一隻巨龜上。印度神話裏,眾生的生死愛憎傳奇故事就在這些巨獸的背脊上開幕了。
西邊的計都魔羅洲,居民膚色金黃,生來就無病無憂。
北邊的北俱廬洲,居民多是天神轉生,樹木常年開花產出流淌乳汁的水果,甚至還能結出衣服來,是一片人間樂土,在此能活一萬一千歲。
須彌山北部是最古老的乳海,除了乳海還有許多片海洋環繞著大地,海的盡頭便是支撐大地的神象。
印度次大陸是一塊瑰麗且奇幻的土地,這個國度總戴著一層神秘的薄紗,這樣的民族所流傳的神話體系繁多宏大,複雜程度有如繁星一般。
這是因為數千年來大部分的印度神話傳承不是以文字記載,而是靠著人們口耳相傳,這使得整個神話的主軸會因為時期不同而發生變化;舉例來說,在吠陀(Veda)時期(西元前1500年-前500年)登場的神明多為自然元素神祇,如雷神因陀羅(Indra)、火神阿耆尼(Agni)等等,我們現行熟知的三主神:梵天、濕婆、毗濕奴,在當時要碼尚未成形或是地位不高,要一直到西元前三世紀的《摩訶婆羅多》與《羅摩衍那》兩本史詩成書之後,才開始以護世天神的形象逐漸超越過往的吠陀眾神。